您好,欢迎观临半岛体育官网!

咨询热线:

040-88888888

航天青年说|“天问一号”进入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董捷: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

发布时间:2024-04-05 21:17人气:

  6月27日,“天问一号”传回一声火星的声音。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实拍影像,首次公开“祝融号”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的声音。身为这项航天工程项目的一名参与者,“天问一号” 进入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董捷,也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份来自火星的礼物。

  大约十多年前,董捷还在北京读书时,曾听过戚发轫院士的一场讲座,“院士的讲座,很生动,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”。

  如今,董捷在这个6月底,跟随代表团赴港,参加“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”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。

  6月24日下午,一群年轻的航天科研面孔,走进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现场,董捷便是其中的优秀青年代表之一。

  “我觉得这次的活动,对于内地与香港在航天事业上的相互了解、航天技术的扶持发展,以及对两地青年个人志向的树立,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”

  儿时的他,对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模型充满了兴趣。“其实这像是很多男孩子都有的爱好,有的人慢慢长大就放弃了,可能我属于坚持下来的那个。”

  到初中时,他时常会翻阅一些航空航天相关的杂志,“那个时候觉得,这个领域国外强于国内,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。就很想了解这份行业,很想去学习。但那时最多算是兴趣。”到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,他开始接触学习这方面的专业,“要去做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半岛·体育网页版入口、能长久做下去的事业。”也正是在北京研究生学习期间,他听到了戚发轫院士那场令他印象深刻的讲座。

  “现在已经记不起,第一次听戚院士讲座时是什么时候了,但我每一次听半岛·体育网页版入口,都会有很大触动,包括这一次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戚院士讲座,也是一样的。”董捷感慨。

  从事航天研究,也能教会自己如何更好地工作与生活从学校毕业后,2009年董捷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半岛·体育网页版入口,开始了真正的航天研究工作。“航天,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它需要每个层面、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把本职工作做好,才能保证最终任务的成功。”

  从2009年开始,他陆续接触过“嫦娥三号”“嫦娥五号”的项目工作。2014年开始参与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任务,后来担任“天问一号”进入舱总体主任设计师。

  “我在‘天问一号’的工作,其实是一个总体把控的岗位。不需要从事太多非常具体的技术工作,但我要负责把整体系统的上下游各环节接口都匹配起来,让它正常有效地运转,确认最终探测器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任务要求。”

  但如涉及飞行程序设计、飞控策略制定、测试与试验等具体工作,团队需要董捷的时候,他同样也要和同事们一起投入进去。“大概从17年开始,‘天问一号’研制任务量和难度逐渐增大。特别是天问一号与以往任务不同,在轨飞行周期很长,2020年6月我提前从发射场回到北京后,一直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支持飞控工作,到最后着陆差不多坚持了300多天。”

  在董捷看来,曾经的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。“以前不太擅长与人交流,但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,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多改变。”他开始慢慢适应工作环境,学着更好地协调人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,培养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。

  “从事航天工作以来,和团队同事一起配合,不光有了行业经验的提升,其实对如何工作、如何生活,甚至对培养人的性情,都很有帮助。”董捷笑着说。

  而“天问一号”是中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次尝试,恰逢2020年“天问一号”与阿联酋“希望号”、美国“毅力号”同场较量,面临的压力和考验可想而知。

  “就像是我们的总设计师孙泽洲所说,那种感觉好比,本身只有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,不存在和别人的较量,更多的是自我提高。结果突然,又来了两个人要一起跑,相互之间的较量就开始了,压力也就来了。”

  “天问一号”着陆前的九分钟被称为“恐怖九分钟”,探测器的时速会在这个过程中从2万公里每秒降低到0。而这个环节的工作,主要由进入舱承担,也是董捷团队面临的最大难点之一。“通俗来讲就像开车一样,火箭像是车,搭载探测器进入地火转移轨道,进入舱也像是车,运载火星车到达火星地面。”

 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,好在最终“天问一号”带给了所有人一个最的消息,“飞行很顺利,从发射到着陆的整个环节,都依照设计状态进行。”

  这势必是中国航天领域一个新的突破。“感觉每完成一个环节,心里就会舒一口气。最后着陆的时候,怎么说,心里很激动,觉得这几年大家没白干,再多的付出都有了收获。”

  实际上,在此次赴港与香港青少年进行交流之前,董捷和团队早已与香港航天研发团队有过深度的交流合作。

  董捷介绍,早在“嫦娥三号”探月任务进行时,在地外天体地形分析工作方面,航天五院就与香港理工大学展开了合作。

  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,曾承担了月球表面虹湾地区地形地貌分析研究项目,利用嫦娥二号数据开展了对虹湾地区候选着陆区域内地形起伏、坡度、撞击坑分布等关键参数的详细分析。

  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团队,则与航天五院联合研制了嫦娥三号、嫦娥四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相机云台,在轨实现了对着陆点位置360°月面环拍;承担了月球表取采样机构关键技术及原理样机研制项目,为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技术方案的确定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  在此后的 “嫦娥四号”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任务中,双方的合作范围和深度也不断增加。2016年,吴波教授带领团队参与“嫦娥四号”任务,为当时选定的两个候选着陆区创建了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模型。在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器研制任务中,针对国外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极为有限的不利条件,吴波教授团队同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。

  2017年,容启亮教授团队联合航天五院研制了“天问一号”着陆巡视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,在轨表现良好,实现了着陆后对火星车的状态监视,获得了落火后初始状态建立过程中火星车桅杆、太阳翼展开等过程和状态的图像和视频数据,为火星车顺利驶离到火星表面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  “在一些新领域、新技术、新知识上,香港是走在前面的。”董捷直言,在与容启亮教授和吴波教授团队的长期合作中,深刻感受到他们面对工程任务挑战,始终坚持技术探索和创新的态度。“我们也接触了大量年轻的香港本地优秀学生,他们满怀,热爱科研,全力投入,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”

  想起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的那天,董捷和整个团队,没有来得及好好庆祝,就开始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飞行控制任务中了。“既然从事这个行业了,就要随时做好准备。以后的深空探测任务势必会有更大的难度,这是一个正常规律。”董捷笑了笑,“毕竟我们要不断超越自己,迎接更大的挑战嘛。”


040-88888888